學會了一個拳架套路,懂得了一般的方法要領,學拳只能算是學會了一半。只有在千萬次的練習中,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,達到動作的勁力順暢、形神兼備、姿勢優美,真正掌握其中要義,明白其中奧妙訣竅,才算是真正學會了一個套路。在這漫長的日日月月、千辛萬苦的習練過程中,好的老師就是自己。
一個動作要經過反復的練習,才能感覺到最得力的虛實結構,把握好最順暢的勁路,形成最優美的架勢。
如四十二式太極劍中虛步截劍一式,扭身下截劍后,胯腰胸三個部位扭到什么角度最合適最舒服,該動作有一個扭向右前方的大方向,但多少度最貼切,這些只有在反復的練習中經過多次的扭轉,才可以找出最恰當最確切的角度,這個角度就是《太極拳論》中松胯、松腰、斂臀的體現。姿勢要想擺得最得力最舒服,外形美觀大方,別人是無法給你擺妥當的,只有自己才能找到好的定位。
楊式太極拳中的摟膝拗步也說明了這個道理。我們常見一些習練者在轉身上步擺臂時往往搖晃不定,就是打拳多年的人也時常出現這個問題。如果仔細琢磨,這里就有著非常精細的技術問題。當你向左、向右扭身擺臂時,腳尖、胸、肩及雙臂都是向著一個方向運行,扭動小了動作不到位,扭動大了勢必向著一個方向傾斜。把握好這個勁路并不在用力的大小,而在于“前去之意必有后撐之力”,即太極原理中的陽中有陰、陰中有陽之理。具體地講就是轉身上步時,前擺之臂的肘部要有向手擺動的相反方向的用意;同時提起的膝部也要向轉身的相反方向外拉,胯要一合即開。只有掌握了這個極不易察覺的細節,才能保證動作既穩沉又輕靈。具體到肘和膝向外用力多少,胯開多少度為合適,只有自己在反復的實踐中去度量把握才能得出。
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并以此為突破口,勇于攻堅,不論遇到多大困難也不要氣餒。在你幾乎絕望時,也可能再堅持一下就會出現奇跡。
在學拳的過程中,每個階段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,有些人一點就通,而大多數人要靠自己刻苦鉆研才能找到突破。我本人就是一個天賦很差的人,在習練四十二式太極劍時,從分腳點劍到回身點劍一組,練了3年都沒有做好??吹胶芏喑鯇W者都能輕而易舉做好,我懷疑自己天生平衡能力是否有問題。我請教了很多人,有的說要氣沉丹田,有的說樁功功夫不夠,還有的說沒有放松等等,理論上我都可以,可自己怎么練還是會晃動。但是我沒有放棄,我放下其他動作,專練這組動作,把它分解開一段一段做。在反反復復的分解練習中有一天我突然靈光大現,原來問題在于點劍時我的腰胸肩扭轉的角度不夠,右臂脫離了整體,單一地使強勁向右后用力,且點劍在先,扭胸腰肩在后,前后只差那么一點時間,然而效果就大不一樣。這微小的時間之差竟困惑了我3年之久。我觸類旁通,獨立步平衡的障礙就迎刃而解。
“玉不琢不成器”,要有鏤金琢玉的精神,才能把每一個動作練好,把一套拳練好。
蘭州武術學校告訴大家要把一套拳、械練好,就要先從練單式起,然后分組練,精雕細刻、細細揣摩,這樣既提高了拳架的演練水平,也增長了太極拳功夫。練拳就像畫一幅人物畫,頭部的五官要逐一畫好,然后是身體各部位,再下來是道具、背景乃至整幅畫的各個部位。只有這樣,這幅畫的思想內容、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技巧功夫才能得以充分展現。如果不是對每一個部位精心刻畫,如果只是這一部分好另一部分不好,這肯定不是一幅完整的好作品。我平時用50%的體力練套路,50%的體力練單式,重點是練高難度動作和自己做不好的動作,這樣還可以帶動其他動作的提高,如摟膝拗步等動作,非要抽出來千百遍地練,才能練好。如此下來,先是一個一個練,接下來再一組一組練,每個動作都力爭練到完美,最后實現整個套路的完美。